車聯網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
一、前言
回顧歷史,車聯網概念引入我國已有十多年時間,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互聯網企業的介入,車聯網發展勢頭迅速,成為了諸多汽車產品的新賣點。車聯網產業鏈模式也不斷的發生較大的變化,各個不同參與主體在不斷博弈融合。移動出行服務和大數據的各種應用的發展,以各種不同的生態形態的出現也將在未來給車聯網產業鏈帶來新的變化。
二、車聯網系統概述
車聯網系統是指通過在車輛上安裝車載數據終端設備,收集汽車動靜態信息,并通過云計算平臺處理信息,進行車況監管、控制和提供出行增值服務,實現車與車、車與人、車與交通設施等互相連接的系統。典型的車聯網系統由車載及移動端軟硬件、車聯網云平臺、第三方服務三部分構成(見下圖)。
其中車聯網云平臺是車聯網系統中較重要的部分,云平臺集成了云存儲、大數據運營、呼叫中心、網關、OTA等模塊,是車聯網系統的關鍵樞紐:通過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可不斷改進車聯網系統功能,改善用戶體驗;云平臺的架構保證第三方服務內容可更替代、可優化,提升服務質量;數據網關、支付網關等可攔截有害信息,保證數據安全;云平臺統一的數據輸出,可有效保證第三方服務HMI界面、使用體驗的一致性;通過云端ID賬號體系,可實現“一云多屏”,使用戶在車載端和移動端都能獲得完整的服務體系。
車載及移動端軟硬件是用戶與車聯網服務的直接接觸點,決定了用戶體驗的好壞。車載智能硬件也是實現車輛遠程控制、遠程通信的基礎。車載軟件的HMI設計則是體現車輛品牌特征的重要途徑。第三方服務多為地圖、天氣、停車、加油、維修保養、社交等出行服務。
也有一些車聯網系統沒有云平臺架構,第三方服務直接輸入車載系統,在車內呈現出“平板電腦”化的車機模式,常見于硬件設備商開發的后裝模式。這種模式弊端較為明顯:數據在第三方服務和用戶間直接傳輸,沒有通訊模塊,車聯網系統無法介入,服務器、云平臺無法獲取數據,無法做大數據分析。因為不能及時獲取用戶數據,也就難以有效應對消費者需求變化,用戶體驗很難持續優化;第三方服務也無集中管理,HMI界面不能統一;無用戶統一賬號體系,面臨服務體驗碎片化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三、目前車聯網模式
本身車聯網的系統架構復雜,涉及諸多軟件、硬件及平臺架構。車聯網的產業鏈經過多年的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了整車企業、TSP供應商、軟硬件供應商、網絡運營商、互聯網內容和服務供應商等眾多的參與方,多方的參與催生了多種產業鏈模式百花齊放。
傳統的車聯網產業鏈模式是以整車企業為主導,整車企業起初是站在廠家的角度完全主導車聯網系統的開發,包括車聯網系統的云平臺架構搭建,軟硬件開發、內容服務定制、平臺搭建等均由整車企業絕對掌控。這種模式的優勢很明顯,車聯網的主要目標服務為整車企業戰略服務,有利于維持本品牌的一致性,對本品牌的車輛性能和系統提升有非常好的數據參考。但劣勢也很明顯:由于車聯網系統復雜,整車企業需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對整車企業管理和運營水平要求很高;對事先選擇的供應商要求很高,供應商的更換成本也很高;受整車企業研發周期規劃的影響,車聯網更新迭代速度也很慢,而且對用戶需求的體驗也不夠。所以車聯網在這個時期的發展速度其實并不快。
現在多數的整車企業不得不選擇開放車聯網系統,積極聯合互聯網,和網絡通信商共同開發。這種模式為整車企業節約資金人力的投入,更新迭代速度相對較快,同時可以優勢互補,是一種較有前景的開發模式。
也有一些整車企業選擇將車聯網系統開發外包給供應商,外包模式可縮短整車企業的車聯網研發周期,迅速投入市場,打造賣點吸引消費者,且成本較低。但后續與供應商數據業務的合作以及相關開發可能處于被動地位,若所有車型全部外包給一家供應商,則容易受制于人,若不同車型選擇不同供應商,又難以保證品牌服務體驗的一致性,對品牌形象不利。不得不選擇車聯網系統外包定制開發,4S店打包推廣,車企運營模式。
互聯網勢力布局車聯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汽車這一重要的流量終端,吸引車主通過平臺消費,擴大自己平臺的影響力,鎖定中高端用戶群,占據汽車數據入口和完善數據鏈條。互聯網企業較大的優勢是龐大的用戶群和較佳的用戶服務體驗開發能力,在車聯網產業鏈中是較懂消費者的一環。由互聯網企業整合車聯網系統開發,往往對消費者體驗感較好、吸引力較強。但互聯網企業也缺乏對汽車核心技術的理解和認知,在相關硬件開發方面不擅長。一般車企企業也會因數據保密而對車輛數據做了加密,所以智能硬件獲取車輛數據就會收到很大的限制,從而無法提供用戶體驗感很好的剛需。
近些年國內一些互聯網企業逐漸主導車聯網產業鏈開發,一般以車聯網云平臺系統的建設及軟件應用層面的開發為主。在云平臺建設中,發揮自身在大數據分析、數據安全、賬號體系等方面的優勢,提高了數據利用價值,促進了車聯網系統的升級迭代。在軟件應用層面,借鑒自身平臺的成熟經驗,大大縮短了車聯網系統的開發周期。
但互聯網企業主導開發,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是否將第三方服務局限于自身平臺?大數據所有權及相關開發如何與整車企業合作?系統開發的主導權如何與整車企業分配?數據的歸屬是車企還是共享?這些問題的解決仍將是一個長期的博弈過程。
當然也有一些互聯網企業輕度介入車聯網產業鏈,只負責提供出色的內容和服務,不與車聯網產業鏈其他參與者搶奪市場,也不失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網絡運營商也是車聯網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其初期業務主要是為整車企業車聯網系統提供SIM卡及通信網絡,但作為車聯網網絡通道的把持者,又擁有龐大的用戶資源,網絡運營商也在嘗試主導車聯網系統的開發。但網絡運營商在上游缺乏對汽車核心技術的理解和認知,難以針對整車企業開發針對性的產品解決方案,網絡運營商在下游的消費者產品體驗方面經驗不足,不能吸引足夠的流量去變現,所以網絡運營商主導的模式發展一直困難重重,雖然資金雄厚,但也獨木難支!
硬件設備商主導車聯網主要是進軍汽車后裝市場。一些硬件設備商主攻車聯網后裝系統,主要基于汽車OBD診斷接口,提供通信模塊、藍牙模塊、WIFI熱點等,具有成本低、安裝簡單、實現途徑依賴手機、符合用戶習慣、可迅速提供車聯網服務的優勢。但如前文所述,后裝模式技術先天不足,數據獲取不全,受制于人;可替代性強,技術門檻低,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獲利模式相對簡單,平臺架構單一,資金不足往往是一種比較短視的開發模式。
四、車聯網產業鏈模式發展趨勢及建議
從車聯網產業鏈模式的現狀可以看出,硬件設備商主導的后裝市場弊端較多,開發短視,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形成氣候。網絡運營商雖然主導網絡通道,但在車聯網產業鏈上下游都沒有太多積累,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很難立足。
相對而言整車企業、車聯網供應商和互聯網企業優劣勢明顯,整車企業在車輛的核心技術領域優勢明顯;車聯網供應商熟悉車聯網系統開發流程和上下游開發銜接;互聯網企業在軟件開發和用戶體驗方面積累較多。整車企業和供應商是相互依賴、互相成長的關系,而互聯網企業龐大的線下用戶群、優良的軟件開發能力和大數據分析開發能力則是未來車聯網系統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
基于以上分析,可判斷未來國內車聯網產業鏈中,以整車企業為核心,互聯網企業、車聯網供應商融合發展的模式將是車聯網開發的必然趨勢。
隨著數字服務、移動出行服務的發展和大數據應用的全面落地,未來車聯網系統的競爭將不單是產品功能的競爭,更多的是運營和服務的競爭,這就要求各個參與方能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要求。
車企應具備足夠的前瞻性和創新思路,抓住主流趨勢,積極轉型,擁抱互聯網,篩選優良的合作伙伴,提供適應時代發展的車聯網功能服務體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車聯網服務體驗。像車輛遠程控制、遠程通信等功能與整車電氣系統高度匹配的功能,也仍需整車企業納入整車開發過程,并積極面對電動化帶來的整車電氣化架構的改變,不斷提升拓展功能邊界,能體現品牌調性的方面如HMI界面設計也應由整車企業嚴格把關。
車聯網供應商在云平臺架構整合方面是較優良的,但在當前各方勢力混戰的市場環境下,整車企業將難以提供明確的需求清單,供應商更需要具備洞察市場、創新發展的能力,幫助整車企業明確需求,然后才能更有效的整合資源,提供適應時代發展的車聯網解決方案。
互聯網企業較能深刻理解互聯網思維,但更要尊重 “汽車思維”。一方面,與整車企業在用戶大數據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享考驗著雙方的智慧。另一方面,移動出行服務的開發流程應融合車規級標準,盡一切可能保證駕駛安全:一要做到系統穩定,版本迭代要經過嚴格測試,減少漏洞和缺陷;二要做到駕駛場景的安全,各項出行服務的提供不能干擾到用戶的駕駛,并盡量能輔助提高駕駛安全性。
5G時代的到來,通信網絡技術的迅速提升,互聯網服務的高度成熟,用戶對汽車智能網聯化的期待,為車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車聯網產業迎來了較好的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若能抓住機遇,合作共贏,實現優勢互補,相信車聯網各個參與方都能迎來美好的未來。